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旭

继2021年“双减”取得明显成效后,2022年教育工作又有哪些重要安排呢?2月8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指出,今年将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同时提出,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

此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双减”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的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减”政策不只是单纯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还要在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中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促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

教育部本次发布的工作要点指出,要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

工作要点强调,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

储朝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上升到立法层面,有助于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监管机制。“校外学科培训的治理并非短期行为,对于校培市场存在的不断替代、再生、转换、变异等形式,需要制定专门的指导意见,实行常态化监管。因此,立法是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2021年12月,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透露,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

近日,针对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地立即行动、不留死角、严查重处,坚决整治花样翻新、形式多样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培训收费行为。

拓宽校外培训监督渠道

工作要点指出,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此外,工作要点还明确,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

记者注意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类培训进一步缩减的同时,非学科类培训热度有所提升。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宋洁(化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寒假期间她给孩子报了美术、体育、舞蹈等培训班。“孩子明年中考,体育分数都提升到70分了,必须得提前准备。”

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12月,多地发布文件明确,中考体育将增加分值,部分省份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范围。

2021年12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从2021年公布之日施行,分年级过渡、逐步推开,直到全面推行。中考体育分数将增加到70分。

此外,山东自2022年起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考试分值占比;江苏、云南、河南等省则将音乐、美术等美育科目作为考核内容加入中考范围。

储朝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家长要理性看待体育等科目纳入中考范围,不要盲目跟风。学生要充分抓住在校的学习时间,做好各项课程的统筹安排。家长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校外培训上面。

储朝晖表示,整体来看,校外培训领域的课程实际情况比较复杂,通过专家委员会作判定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准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涉及范围非常广,建议地方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细化的鉴别指标和分级指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