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必须坚持“动态清零”?国家卫健委从这四个维度回应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针对“‘动态清零’政策今年上半年会不会有所改变”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18日回应,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坚持“动态清零”是我们14亿多人口大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线,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也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的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下午3时举行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王贺胜在发布会上表示,“动态清零”的目标是追求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我国的防控实践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事实证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王贺胜说,新冠疫情对全球各国经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减少和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存在着差别。在评价防控成本和效果的时候,应该从科学上看,一般有四个评价维度:一是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花费了多少成本?减少了多少感染、多少重症、多少死亡?我国的总感染人数、发病人数、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是非常少的,这说明,我国的防控成本效果比是高的。” 二是成本效率,即控制和扑灭疫情的速度,“我国的防控工作基本上都在1-2个最长潜伏期内快速处置、快速扑灭疫情,这说明成本效率比是高的。”王贺胜说。 三是成本效用,也即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在牺牲极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动和控制极少一部分区域流动的情况下,换取的是最广大地区和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四是成本效益,即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这方面,关键是要算大账、算动态账。如果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王贺胜说。 王贺胜强调,事实证明,“动态清零”做法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规律,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尽管“动态清零”的防控措施会对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是短期的、范围是有限的,应该说,任何防控措施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比,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