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2021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出来了。 这个数据证明了一点,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即将到来。 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那么,中国人口老龄化究竟会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读了一本书《人口大逆转 : 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 作者是两名金融界权威人士。 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是英国科学院院士,“古德哈特定律”(当一个政策变成目标,它将不再是一个好的政策)提出者。 马诺杰·普拉丹(Manoj Pradhan)是独立经济研究智库Talking Heads Macro创始人,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 本书最主要的观点是,人口结构和全球化的大逆转将导致更高的通胀。 过去30年,中国和其他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帮助降低了全球的通胀。 但是随着中国的老龄化,一切都开始逆转了。 印度等国家存在种种问题,难以弥补中国老龄化造成的影响。 作者认为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的举国动员力,非洲等小企业体系不够完备且高度分散的经济体很难复制,而印度支离破碎的社会结构成为建立坚实经济基础的障碍。 作者着重指出了一点,老龄化可能带来护理需求的暴增。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急剧上升。 这些与年龄有关的疾病都不会导致过早死亡。 随着预期寿命的持续增加,许多老年人将长时间患有这些疾病。 老年护理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但在可见的未来都很难被机器人代替。 随着人口趋势的逆转,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激增,尽管科技对制造业和农业有很大帮助,但是它并不能像之前一样作用于服务业,尤其是养老服务上。 本书重点讨论一个国家的例外,就是日本老龄化很严重,但是过去一直是通缩的。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日本之所以能以这种方式发展,正是因为日本本国的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时候,恰逢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过剩。 日本企业采取行动,利用全球的人口红利来抵消本国的人口不利因素。 作者认为,央行控制通胀会变得越来越难,原因有二。 第一,通胀是人口结构性和全球性力量的结果; 第二,政府不会同意加息,因为加息危害经济增长,妨碍政府连任。 本书的逻辑推理还是比较通畅的。 那么这个推理能够兑现吗? 我觉得可以研究一下日本这个特殊案例。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我倾向于作者的观点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 我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三个关于日本通缩的结论。 第一个,日本的通缩是结构性的。 日本的经济新闻社曾经调查平成年代30年之间,在去除通胀影响之后1600多种核心快消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发现日本商品的价格变化非常明显,742种商品降价,占整体的45%,品类主要是生活日用品、食品;896种商品涨价,占整体的55%,品类主要是文具和健康类商品(减肥产品、健康恢复产品等)。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一半的商品通缩,另外一半的商品通胀。 所以我们说日本老龄化导致通缩,这个说法其实不对,他只是结构性通缩,也存在结构性通胀。 第二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制造确实帮助了日本的通缩。 日本的经济新闻社调查之后认为,对于食品和日用品价格降低贡献最大的是零售渠道自有品牌商品对外部经销体系的打击。 日本的分销渠道一直是被认为进入日本市场最有效的非关税壁垒,其结构与欧美有很大不同。其显著特点是,许多与小零售商打交道的中小分销商主导渠道结构,旨在保护该体系的基础—小零售商的法律。 一份资料显示,日本雇员数目不足50的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日本零售总额的80%。日本批发商中雇员人数不足10名者占76%;经营消费品则占50%。 日本销售渠道的长度与宽度都较大。 相比之下美国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大超市,折扣店和百货超市,美国销售渠道的长度与宽度都较小。 零售渠道自有品牌可以通过自己生产销售一条龙,压缩中间的各种渠道,节省全产业链成本,降低产品的零售价格,对日本的食品和日用品价格的通缩贡献巨大。 但是,零售渠道自有品牌真的只是靠压缩渠道成本吗? 不是,很大因素也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相关。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