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捍卫乌克兰与欧洲的自由与安全”旗号,接连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然而,美西方对俄发起的经济战并未能促使局势降温,一系列旨在保安全的措施在现实面前逐个变成了“伪命题”。这其中,比邻俄乌的欧洲国家恐怕深刻理解了“自掏腰包赚吆喝”的尴尬含义。

  当地时间3月24日至25日,西方国家密集召开北约领导人乌克兰问题特别峰会、七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和欧盟领导人峰会等系列会议,商讨乌克兰局势,酝酿出台新一轮对俄制裁措施。但是,自美西方实施制裁以来,欧盟在能源、原材料、国际物流等领域渐感切肤之痛。穆迪近期预测认为,若俄乌冲突持续,今年三季度起欧洲经济将转为负增长,经济衰退趋势将持续到2023年一季度。在欧盟不久前于法国凡尔赛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欧盟各国基于乌克兰局势,就增强防务自主、减少能源依赖、稳定经济基本面等问题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欧盟维持“战略自主”的决心。

  鉴于欧盟近年来在能源安全领域红灯频亮,确保能源安全自然成为各成员国在欧俄关系急速遇冷后首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在凡尔赛会议期间各成员国一致认为,欧洲需在未来5年内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原材料的依赖。近期德国、法国也频频与中东地区油气大国沟通,希望加大供应。与此同时,欧盟还承诺将持续激励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加强能源储备管理,欧盟各国还就天然气储备协调问题达成一致,决定将欧洲的天然气库存于每年10月1日前达到90%的水平,确保冬季“不断气”。

  换“气”说易行难,欧盟若想重塑能源进口结构,预计将遭遇重重挑战。当前,欧盟有约40%的天然气与25%的石油依赖从俄进口。尽管美西方近期对俄制裁措施并未大规模直指能源领域,但随着出口管制与制裁措施的连带效应逐渐显现,欧盟未来还将经历一系列痛苦的战略抉择。

  缺“芯”阴云压境。在欧盟对俄依赖度较高的战略性大宗物资中,绕不开芯片原材料。俄罗斯镍、钯、铝、铂的出口分别占全球市场的49%、42%、26%、13%。乌克兰氖、氪的出口更是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70%与40%,上述原材料对芯片、内存、传感器等高科技产品意义重大。在欧洲芯片终端应用企业还在对去年的芯片“断链”心有余悸时,可预见的威胁恐再度来临。

  国际能源署近日预计,国际大宗商品高溢价情况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与此同时,紧邻俄乌冲突一线的欧洲已经受到明显冲击。2月份,欧元区通胀水平升至5.8%,在高通胀和经济下行的叠加影响下,欧洲央行下一步出台的货币政策将充满变数。

  对欧洲而言,以“保安全”为名的举措,却引发了经济增长可能“腰斩”、社会运转可能“断气”、产业供应可能“缺芯”等一系列现实威胁。残酷的现实再次证明,只有支持符合亚欧地区人民共同利益的行为,才能换来真安全。域外强权国家动辄拉拢盟友建立“小圈子”,向当事各方“煽风点火”的行为,只会让欧洲乃至世界秩序与经济复苏不断蒙上阴影。(陈 博 来源:经济日报)